前台南大學校長、教育部常務次長、鼎鼎大名的教育學者吳鐵雄教授跟我們談教育改革的議題,以他在教育部工作的經驗與大家分享這十餘年來各項教育政策制定的背景因素、經歷的爭議與阻力,聽完之後覺得我們看事情的視野和角度都應該提高,在底下發表議論很容易,總是覺得教育部很笨,為何不知民間疾苦,做出愚蠢的決定,導致教師、家長、學校的反彈及痛苦,但其實背後都有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考量,不能只看表面就妄下結論。

以國中基測的量尺分數為例,有人質疑,以前聯考時採用各科分數加總來進行排名分發,很簡單,規則大家都明白,為什麼又要改成複雜的量尺分數,而且又不公佈組距。不過,如果仔細想想,只以簡單的加法計算總分,真的是最公平的排序方式嗎?如果某年數學科的難度較高,有七成的考生不到六十分,那麼考六十分的人在全部的考生裡就贏過了百分之七十的同學;同年的歷史科難度較低,有九成的考生超過六十分,那麼考六十分的人只贏了百分之十的同學,把數學科和歷史科的成績做簡單的加總排名,真的能反應出學生在所有考生裡的程度?這就像把100元美金+30元歐元+1000元台幣=1130元一樣荒謬,單位不同的量是不能直接加減的,要計算各自的匯率之後才能得出正確的值。至於不公佈組距則是不願意再讓學校排名,只要明星學校的效應還在,十二年國教就不能成為政策、補習的壓力仍舊無法消除、選填志願的迷思就無法破解。

傳統觀念不改,教育改革就無法進行,在基層的老師和家長不能只以自己的視野和角度來看教育政策,因為我們看到的都只是一個小小的點,教育部要考慮的是全面性和未來性的,還要面對各方勢力的角力,並不是那麼單純。每一項教育政策的制定,都必須先成立研究小組,先探討可行性,接著進行細部規畫,除了研究理論依據之外,還需找出可能的阻礙、實施的優缺點及經費的耗用情形,這些都做完了,則召開公聽會、修改草案、向部長簡報說明,並在部務會議提案,將草案審核定案再送行政院,由政務委員召集跨部會議審查,在行政院會討論後送到立法院三讀通過之後才能定案。經過這麼漫長的程序,決不是部長或某人突發奇想就能貿然實施的,也不是我們想像中那樣,教育部的長官都坐在冷氣房裡制定愚蠢的政策來折磨學生家長老師,這些程序非一人所為,也非短時間就能定案。

以十二年國教為例,早在十幾年前就已開始做各種事前規畫,但經過估之後由於存在太多問題,所以最後始終做不下去,像是明星高中所產生的問題必然存在也很難解決,高中職志願的選擇、公私立學校的分派、學區如何劃分、學校分佈不均等等都是頭痛的問題,即使教育部有心也有經費來解決,但傳統的觀念不改,民眾必然無法接受,貿然實施引起的風波不是任何人能夠承受和收拾的。

聽了吳教授的課真是獲益良多,這是一位有理念、有堅持,也有風骨的長者,對教育政策和現況的了解也非常深入。如果我們要批評一件事,最好先多方的蒐集資料,提高自己看事情的角度和視野,對決策背後考量的各項觀點都有所了解之後再下評論,才不會只是意氣之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cky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